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发布时间:2017-04-21 编辑:1019

  伴随着高校毕业期的临近,众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在忙着找工作步入社会。然而,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这样的人群,他们并不着急找工作,而是继续靠家人的资助生活;有些已经毕业多年的毕业生甚至心安理得地在家里享受着父母供养,人们把处于这种生存状态的大学生形容为“啃老”毕业生。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这些“啃老”毕业生,人们怎样看待这一社会现象,又该如何为“啃老”毕业生“断奶”?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毕业生“啃老”现象普遍

  小郭是我市一所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学的是英语专业,找份工作对她来说并不难,可是她的父母却不支持她毕业就步入社会的想法。“妈妈说我年龄还小,现在家庭条件也比较好,妈妈希望我考研究生,一年考不上,可以考两年,不要急于就业。”小郭无奈,只好答应妈妈的要求,但看着身边的同学都在忙着应聘投简历,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小郭正在为“幸福”的烦恼而纠结,而对于已经毕业两年的小付来说,在参加工作两年后,他又投身到了“啃老”毕业生的队伍当中。小付告诉记者,他在北京一家公司做业务员,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就要起床赶公交、挤地铁,早出晚归很辛苦,而且他经常被要求加班,却没有加班费。小付说,在北京工作压力太大,所以他辞职回家,专心复习公务员考试。当被记者问及他辞职后的生活来源时,他苦笑着说,“这个只能靠家里了。”小付说,目前,他的父母也比较赞同他考公务员,所以在经济上会给予大力支持。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以考研、“考碗”为理由“啃老”外,还有些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宅”在家里,等着父母帮着找工作。在某高校毕业的小张表示,现在大学毕业生太多了,找工作太难了。他也出去尝试过,但一直没找到理想的工作。“我的父母交际面广,他们说会帮我找到合适的工作,我也觉得这是一条好的出路!”小张笑着说。

  “啃老族”成“落选者”

  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吃苦精神,缺少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让不少的“啃老”大学毕业生逐渐与社会脱钩,成了“宅男”、“宅女”,甚至产生了完全消极依赖的想法。三年前在哈尔滨一所高校毕业的小刘在家里连续考了三年公务员均告失败,如今谈起自己的未来,他颇为迷茫。“我每天在家就是上网打游戏,偶尔看看招聘信息,也觉得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吃穿不愁,但不知道这样安逸的生活还能过多久。”小刘的母亲告诉记者,看孩子整天在家混日子,她心里虽然不舒服,但又没有办法,也不能全怪孩子,毕竟现在高校毕业生多,就业压力大是现实。

  面对着如今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选择当“啃老”的毕业生越来越多。采访中,对于这种现象,不少毕业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学生认为,“啃老”毕业生是缺乏自立的表现,这种“寄生虫”似的生活方式应该受到谴责。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巍认为,“啃老”毕业生现象的产生是一些毕业生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急需调整其对社会的认识和择业心态。“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估计过高,容易焦虑和急于求成,另一类就是学生对自身估计过低,感觉自己在社会上找工作比较难,就出现了一些消极‘啃老’的情况。”赵巍认为,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很有必要,人生中偶然的一次失败没什么可怕的,重新调整心态,就很有可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正确引导避免蝴蝶效应

  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社会学者孙长生认为,造成这种“啃老”毕业生现象普遍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就业环境,也与个人的成长和性格有关,要解决“啃老”毕业生的现状,学校、家庭以及毕业生自身的教育理念都需要尽快转变。高校应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设置合理专业,保障人才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平衡,让大学生毕业后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家长也不要过分的溺爱子女,在子女的生活和工作遇到问题时应该正确的引导;对于大学毕业生们来讲,应该面对社会现实,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